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美感——感受音樂形象
音樂是一種動態的表演藝術。它的美是通過音樂所組成的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音樂所表現的節奏、旋律、和聲和復調等,按照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發出優美的音響,這就構成了音樂形象。音樂的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必須有表演者如歌唱家、演奏家等進行第二次創作,才能把音樂形象展示出來。也只有這樣,欣賞者才能欣賞,獲得心情愉悅的美感。鋼琴教學,正是培養大批的卓有才華的鋼琴演奏家,把優秀的、經典的音樂文本所創造的音樂形象,經過自己天才的再創造,生動地展示給廣大聽眾。
所以,學習鋼琴演奏,首先要學會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苗衛平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教給學生對要演奏作品的欣賞,積極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美感,從而達到感受音樂形象的目的。苗衛平還說,我培養的不是鋼琴演奏的愛好者,我要培養有出息、有作為的演奏家,起點不能低。他深諳“取法乎上”的道理。他總是將世界音樂大師創作的經典作品拿來讓學生欣賞。他將“巴洛克時期”的巴赫、斯卡拉蒂、亨德爾,“古典派時期”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浪漫派”的肖邦、李斯特等名家名作分類推介給學生,讓學生欣賞、演奏,耳濡目染,感知優美的、崇高的音樂形象。
除一般的介紹欣賞之外,苗衛平還對其中有代表性的重點作品作深入分析。如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悲壯的慢板引子揭開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節嚴峻陰森的和弦象征著殘酷命運的威脅,級進上行附點音符的哀求音調與之形成強烈對比,這兩種因素的矛盾沖突,奠定了引子發展的基調。微弱的,低沉的,時而又若有若無的音響,漸漸蓄積起來,突然爆發出來。之后,一切又平靜下來,仿佛隱藏在地下,在那里仿佛又孕育著巨大的能量,它的火花在進發,在閃爍,又再度熄滅。它表現的是人民群眾參加的歷史進程的潛在的巨大力量,一旦爆發就會形成氣勢磅礴的巨流。所反映的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群眾起來抗爭,從醞釀到高潮,從小到大,從不滿到激憤,其運動的壯大過程。音樂形象中的沖撞、低落、反復,正是人民斗爭遭到貴族反對、官府鎮壓的表現,以及在沖突中的不斷壯大。講完之后再讓學生欣賞這個樂章,學生的情緒隨音樂的起伏而起伏,隨音樂的激蕩而激蕩,從中感受到音樂形象的魅力。
欣賞作品,感受音樂形象,是演奏好樂曲的第一步。
幫助學生分清節奏旋律——把握音樂形象
音樂形象,主要是由節奏、旋律構成。音樂的節奏、旋律是音樂最基本的表現手段。節奏、旋律、和聲和復調等,按照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發出優美的音響,這就叫音樂形象。音樂形象是最活躍的流動形象。它可以用最富有特色的聲音來模擬,也可以用象征、比擬的手法將平靜的湖水、蔚藍的天空等,化為有感情的聲音表達出來。所以,音樂是表現人的情感的。苗衛平為了讓學生理解把握節奏、旋律與音樂形象的關系,總是絞盡腦汁,用通俗淺近的語言,將音樂作品拆開來進行分析,理解音樂作品是怎樣把生活的形象和畫面轉換成活躍的、流動的音樂形象的。
音樂憑借音響的運動輕重緩急形成節奏,音樂的節奏一是指長短音時值的交替,一是指強弱音的反復。旋律則是將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按一定的調式、調性和節拍、節奏規律組織起來,表現某種情感內容。鋼琴演奏家同其他音樂演奏家、歌唱家一樣,要把握音樂形象必須準確地絲毫不差地將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體會清楚,牢記在心。苗衛平在鋼琴課堂上總是邊彈奏、邊哼唱、邊解說,讓學生感知入耳、記憶在心。他提出,學習鋼琴演奏對曲子60分的要求是1、嚴謹的節奏與節拍;2、音準與指法不能出錯;3、對于譜面上的技術要求要把握準確。60分以上,對音色的控制,流暢性、歌唱性的要求,以及風格、聲部進行和雙手力度平衡的控制都要做到。再進一步,就是實現鋼琴樂隊化,或者叫鋼琴交響化。他以李斯特的《狩獵》為例,給學生分析作品的不同樂段中,節奏與旋律不同,所展示的場面也不同。演奏一段,他講述分析一段,讓學生體會一段。多少個樂段,展示了多少個不同的狩獵場面,說明只有把握了音色控制與力度控制,才能準確把握音樂形象的道理。學生陸瑋,彈奏《狩獵),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從把握節奏與旋律入手,刻苦練習,終于有一天高興地對老師說:“我找到了感覺。”老師一聽,對他點頭示意。學生就是這樣一個一個過這基礎關的。
訓練學生觸鍵用腕技巧——創造音樂形象
談起訓練,苗衛平非常動情地說:“學生都說我很嚴,我訓練學生的基本功的確是一絲不茍的,差一點都不行。因為鋼琴音色的細微變化,都是在手指觸鍵、用腕、用肩一剎那發生的?;竟Σ贿^硬,不細膩,就無法彈出優美的音樂來”。
觸鍵,首先是個技術問題,然后才涉及到音樂。就是說,不掌握技術,你即使有音樂的想法,也表達不完美。觸鍵基礎的技術,集中在手指尖的靈敏和觸及的位置上,當然,還有相應所配合的如何用力。這是一門很有講究的學問。動作對了,音樂就有了。我們常常發覺,當一些大師在講課的時侯,他們往往涉及的是音樂,而對如何達到這樣的音樂所要具備和應用的技術手段,涉及甚少,甚至完全不講。我們訓練學生就不能同大師一樣,我們得講清楚,講準確,講深透,并從細致入微處反復訓練。學生不但要掌握,而且要掌握得好。
談到用腕,苗衛平說:手腕,不是放松無力而是有調節地用力。學生只知道用腕要抒情,是放松的,這是非常錯誤的。只要稍微有點力學知識的人就明白,手指的一端支撐著手掌,另一端則像吊橋一樣通過手腕的關節吊在肩,那么作為一個重要的連接點的手腕必須有一個力去吊抬手掌而使得手掌這座橋不塌。
另外,手掌的重心在掌心部位,任何偏離掌心的手指作支撐時,手腕必須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力矩而不使手掌反倒。如在大指和小指支撐時,整個平衡必須通過手腕產生的力矩的調節來完成。手腕產生力和力矩是很復雜的,但手腕的調節作用絕不可忽視,更不能理解為放松無力。
那么跑動中手腕的情況又如何?是不是也是放松的?當然不是。不但不是而且伴隨的應該是適當的緊張。因為快速跑動時手指不斷地更換,必然伴隨著手腕不斷變化的力矩,同時伴隨著吊橋的連接產生的支撐,才能保持手掌在整個跑動過程中的平穩。我們說彈奏時手腕放松,那只是要求手腕為了起各種調節作用不僵硬而已,絕不是無力。強調放松對應的反面是僵硬。手腕在彈奏中始終應該是適度緊張的,用力的。
學生王昱丹在彈奏肖邦的《大圓舞曲》時,怎么也彈不好,苗衛平告訴她,要使節奏輕盈歡快,要旋律靈動鮮活,手指尖要緊,告訴她原來的做法不對,給她耐心地做示范。再彈,正確的聲音馬上出來了。王昱丹八九歲時,在珠江參加比賽彈貝多芬的G大調奏鳴曲,表現兒童的歡快愉悅,又亮又斷,很靈動,技術非常到位且嫻熟,拿了全國金獎。劉詩昆評委說:對于比賽曲目,不要求大求難,要把握形象,表達完善就行,像王昱丹小女孩,簡單一些,很完美,很到位,拿了第一。這對苗衛平的教學是很高的評價。正是他訓練有方,王昱丹基礎打得好,2002年在保定獲金獎,2003年在全國首屆少兒藝術節獲河北賽區第一名,2003年全國首屆中國少年兒童藝術節在京、津、冀、魯、晉五省區比賽中榮獲第一名,2003年在全國首后中國少年兒童藝術節、全國少年兒童珠江鋼琴大賽全國總結賽中榮獲金獎。之后,王昱丹在2004年亞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北京賽區、2006年鼓浪嶼中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等大賽中,都有不凡的表現,總在全國的前四名之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苗衛平的學生在保定,在河北,在全國拿第一的、拿金獎的太多了。我們說說另一位叫王琮琪的吧,在苗衛平精心培養訓練下,她茁壯成長。2002年1月,在全國第二屆“金鐘杯”青少年鋼琴大賽保定分賽區比賽中榮獲第一名;2002年7月,在全國“星海杯”少兒鋼琴比賽河北選拔賽中榮獲“級別”的第一名;2002年8月,在保定市“文和信杯”少兒鍵盤大賽中獲得金獎;2002年11月,在“咪哆杯”少兒鋼琴比賽中獲第二名;2004年7月,參加“德國貝多芬藝術節”榮獲中國賽區銀獎;2004年8月在亞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北京賽區中獲第三名,并于2004年11月在深圳參加的全國總決賽中獲第二名; 2005年在日本參加亞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榮獲優勝獎;2005年7月,在北京舉辦的“羅馬杯”全國少兒鋼琴比賽中獲得專業組全國第一名;2006年5月,在參加“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比賽中榮獲全國第二名。今年7月底,將代表中國去美國參加國際鋼琴大賽。除王昱丹、王琮琪之外,還有許多學生在保定、在河北、在全國獲得大獎,就不一一列舉。
四年來,苗衛平還有六名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音樂院校。其中王琮琪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這是建國以來保定市的第一個;李玥考取了西安音樂學院本科;劉奕菲(原是黃曉鐘的學生,后隨苗衛平學鋼琴。)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本科;馬佳樂考取了天津音樂學院本科;今年劉芳兵考取了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附中;黃博文(原是黃曉鐘的學生,后隨苗衛平學鋼琴。)今年也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轉到著名鋼琴家韓冰名下學習……老師的心血,化作桃李芳菲,名滿天下。
苗衛平還年輕,他的鋼琴事業方興未艾。有人說苗衛平很“牛”,他用進口三角鋼琴訓練學生,他的學生許多人家里也備有進口三角鋼琴。我倒認為他的“牛”不在這里,他有一種不服輸、爭第一的“牛”脾氣。他也許算不上是天才的鋼琴演奏家,但我敢斷言他在事業上,是在沼澤地里奮力開拓的牛。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培養著一批批才華橫溢的青少年音樂人才,他看重的是事業,是學生。(鄭新芳)